最近幾天,舟山日報連續刊出“關于海鮮預制菜能否成為下一張‘舟山名片’的思考”,讀了讓人著急。資本進入、市場升溫,預制菜已成線上線下新寵。然而,預制菜雖然“海鮮味”不少,但“舟山味”卻不多,這難道不令人著急嗎?
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海鮮預制菜,同樣要預先計劃、提前準備,這樣才能第一時間印出“舟山名片”。眼下,逛網店不難買到海鮮預制菜,但多半是外地品牌,于是就有“舟山人吃外地海鮮”的尷尬現象?!爸凵矫痹谀睦??消費者等不及,企業家理應坐不住。
市場的風口期稍縱即逝,過了這個村也就沒有這個店。海鮮預制菜已經上市,等大家適應了口味、習慣了路徑,遲遲發出的“舟山名片”還能成為搶手貨嗎?從報道中看,舟山的一些企業雖也在試水海鮮預制菜,但動作顯然慢一拍。有的尚處試驗階段,有的還在瞻前顧后,缺少大投入、大產出的勇氣和豪氣。這樣的話,何時形成市場沖擊力?
舟山海鮮的口碑無與倫比,打造海鮮預制菜“舟山名片”有著先天亮色。然而,不盡早謀劃、不趕快行動,也就永遠在起點。水產加工企業“吃老本”已步履維艱,創新突破不能遲疑。有關部門也應馬上就辦,整合出臺鼓勵政策,超前落實監管措施,讓海鮮預制菜“舟山名片”一鳴驚人。
預制菜,貴在快,別讓市場等太久。